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流淌中,每个朝代都像是璀璨的明珠,发散着独特的光辉。商周时期,作为中华文明演进的关键阶段,承载着无数未解的谜团与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深挖商周更替的文化密码,从“商因酒亡国”这一传统观念入手,层层剖析,揭开背后的历史迷雾。
我们将深入探讨周朝对商朝酗酒亡国的指责,探寻周人这一说法的真实动机,同时,分析商周之间在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刻差异。通过解读青铜器的纹饰、祭祀仪式、酒文化等多个角度,我们希望能够重现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风貌,感受商周文化碰撞与融合所呈现出的壮丽画卷,并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
在中国首批禁止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它的主人是楚庄王之子王子午。铜禁不仅是祭祀时安放酒杯和酒壶的器具,更承载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其上的“禁”字,寓意着对酒的戒制,提醒着周人谨慎饮酒。这一铜禁的存在,反映出周朝人对商朝因酗酒而灭国的警示。周朝的统治者们通过这样的文化符号,告诫自己不重蹈覆辙。
展开剩余76%《尚书·酒诰》明确指出,商朝的王族与百姓普遍沉溺于饮酒,导致了天神的惩罚,殷人自取灭亡的命运。大盂鼎铭文中也提到,周朝的第三代君王认为,商朝的灭亡和商纣的死因,与纵酒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周朝的统治者们经常告诫下属与百姓,不要犯同样的错误。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尚书》地位的提升,使得商朝“因酒亡国”的说法广泛传播。然而,这一观点是否完全准确?其中是否藏有周人用来加强新王朝合法性的文化战略?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商朝人的生活中确实离不开酒,这从出土的青铜器中酒器的数量就可见一斑。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朝专门有技术工人从事酿酒工作,这项技术是专为皇室服务的。即使是普通平民墓地,像殷墟的大司空村,出土的陶制酒器也证明了酒在商朝社会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商朝是否真的如周人所说那样因酗酒而导致了灭亡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否定的。
商朝与周朝的文化差异深刻,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商朝青铜器上常常使用动物形象装饰,这与周朝逐渐减少动物纹样,转而倾向更抽象花纹的趋势大相径庭。例如商朝的“虎食人卣”表面看似野蛮,但若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寓意:那是人主动抱住老虎,双脚踏在老虎的爪下,寓意着通过老虎的力量,带领人升天成神。
商代的祭祀有着严格的物与器的要求,物可以是用来牺牲的动物或人,也可以用青铜器上的动物图案来代替。这种图案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象征着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左传》等古籍也印证了这种象征意义,甲骨卜辞与《山海经》等也都提到过类似的说法。因此,商朝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并非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着深厚宗教意义的象征。
商朝的神权色彩浓厚,商王自视为天神的子嗣,死后成为祖先神。祭祀是商朝社会的重大事务,尤其是对于贵族阶层来说。上层社会有条件使用精美的青铜器,平民则多用陶器,而这些器具上的动物图案与酒,都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而且,商代的酒度数普遍较低,难以通过饮酒直接导致亡国的结局。
与商朝的神权文化截然不同,周朝人民更为脚踏实地,他们的青铜器中,大多是食器,显示出他们注重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周朝推翻商朝的统治后,放弃了对商朝祖先神的信仰,转而敬仰“天”,周王被尊称为“周天子”。对于商朝的祭祖仪式,周人持批判态度,认为酒不应成为通神的媒介,既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有文化取向的差异。
尽管周朝对商朝酗酒亡国的指责颇为严厉,周人自身也有不少歌颂饮酒或以酒祭祀祖先的诗文,如《诗经》中的“君子有酒,多且旨”。这表明,酒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并未改变。从祭祀祖先到追求健康与快乐,酒的作用从精神寄托转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诗经·豳风·七月》所言:“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到汉代,饮酒作为养生之法得到进一步推广,甚至出现了菊花酒、桂花酒等多种酒类,它们不仅有助于健康,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商周文化的研究至此告一段落,但它所引发的深刻思考却如余音绕梁,久久回荡。我们看到,两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碰撞、交替,并最终融合,犹如两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道路。从商朝视酒为通神之媒介,到周朝将酒融入生活养生的理念中,酒成为了这两种文化冲突与变革的重要见证。
这场文化的变迁提醒我们,历史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的画卷,每一笔都承载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对商周文化的探究,不仅是回溯过去,更是为汲取古人的智慧,以启发现代文明的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要不断砥砺前行。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