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尔科夫前线的战壕里,乌克兰士兵们紧盯着眼前的屏幕,灵活地操控着手中的游戏手柄。屏幕上,嗡嗡作响的无人机盘旋于天际,将实时画面传回,而地面上,自主推进的自爆机器人则如同钢铁幽灵般,缓缓逼近俄军阵地。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进攻,没有硝烟弥漫的炮火,也没有士兵冲锋的呐喊。
二十分钟后,伴随着沉闷的爆炸声,俄军的防御工事被撕开一道缺口,残垣断壁间,幸存的士兵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地举起了双手,表示投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过程,没有一名乌克兰士兵真正踏入战场,这是一次纯粹的、由科技主导的远程打击。
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虚构场景,而是人类军事史上首次无人化地面进攻的真实写照。在乌克兰的土地上,战争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遥远的华盛顿,另一场看不见的博弈也正激烈上演。
同一时间,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美国总统特朗普正悠闲地翘着二郎腿,与来访的商业伙伴谈笑风生。他刚刚与北约达成了一项新的协议,一项被他本人津津乐道的“美国优先”战略:美国将武器装备运至北约的仓库,而采购费用则由北约的31个成员国全额分摊,再由这些国家将武器转交给乌克兰。用特朗普直白的话说:“让欧洲人掏钱,我们赚取佣金,这才是真正的美国优先!”
北约国家,尽管心知肚明自己扮演着“冤大头”的角色,却也只能咬牙接受。德国总理默茨尽管对此颇有微词,却不得不签署一张高达37亿欧元的巨额支票,用于购买90辆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和200枚爱国者导弹,然后慷慨地将它们赠送给乌克兰。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更加激进,直接与英国首相斯塔默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诺斯伍德宣言》,将两国的核威慑力量捆绑在一起,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剩余70%然而,在公开场合的慷慨姿态背后,欧洲官员私下里却怨声载道,他们纷纷指责美国军火商借乌克兰危机赚得盆满钵满,而欧盟国家却不得不为此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仅德国一国,今年的军费开支就暴涨了80亿欧元,而整个欧盟每年平均分摊的军费更是超过了460亿美元。更令人感到憋屈的是,欧洲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工业空心化问题——由于能源危机的冲击,德国工厂的产能锐减10%,大量的生产线被迫迁往美国和中国。
五角大楼的账本无情地揭示了这场战争背后真实的利益流向: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中,高达64%的资金最终回流到了本国的军工企业手中。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2023年的军售总额飙升至惊人的809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能源商们也在这场危机中狂欢。“北溪”管道爆炸后,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激增141%,价格更是翻了三倍。尽管欧洲国家一边痛骂美国“趁火打劫”,一边却不得不乖乖地签署长期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毕竟,在寒冷的冬天,被“宰”总比被冻死要好。
除了经济上的盘剥,特朗普还玩起了“甩锅外交”。他公开指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你说的每句话都在制造麻烦!”,转过头却对俄罗斯总统普京释放出友好的信号:“我们俩的关系一直很好”。据白宫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甚至威胁泽连斯基:要么接受割让顿巴斯地区的停战协议,要么就等着被“换掉”。
尽管面临西方的严厉制裁,俄罗斯却巧妙地找到了生存之道,并且成功地啃下了乌东这块硬骨头,目前已经控制了乌克兰东部20%的领土,将800万人口以及顿巴斯地区的丰富煤矿和克里米亚的战略港口收入囊中。更令人称奇的是,俄罗斯还成功地破解了西方的制裁——通过组建庞大的“影子船队”,将石油卖给印度,再由印度转手倒卖给欧洲。此外,最近特朗普还解冻了俄罗斯央行高达3000亿美元的资产,并允许12家俄罗斯金融机构重新获得美元结算权。
朝鲜也成为了俄罗斯的意外助力。朝鲜外长崔善姬在元山机场铺设红地毯,以高规格的礼仪迎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并高调宣布支持俄军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作为回报,朝鲜获得了俄罗斯的导弹技术和能源供应,还向俄军输送了600万发炮弹。
在这场全球性的博弈中,中国则选择闷声发大财。中俄贸易额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2400亿美元的惊人数字。中国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大量购买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同时将中国的汽车、手机等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从几乎为零,迅速飙升至40%。人民币国际化也在这场危机中意外受益。沙特阿拉伯对华石油贸易开始改用人民币结算,而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交易也直接采用本币互换的方式进行结算。对此,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纷纷哀叹:“美元霸权正在被撬开一道裂缝”。
除了中国,印度也是这场危机中的赢家。印度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俄罗斯石油,经过加工后,再以高价卖给欧洲,从中赚取巨额的套利利润。海湾国家则更加精明,卡塔尔与俄罗斯联手实施石油减产保价策略,进一步加剧了欧美国家的通货膨胀。
当乌克兰的商店货架空空如也,民众排着长队领取救济粮时,这些幕后的玩家们却在暗自笑着,瓜分着世界格局洗牌所带来的红利。
"
发布于:浙江省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