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年來,隨著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新型治療手段的快速發展,藥企的研發強度不斷提升。然而,新藥研發面臨周期長、投入大、成功率低的困境。據估計,一種藥物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所有過程的成本上億,但目前超過80%的臨床試驗藥物未能通過臨床試驗,其中60%的失敗是由于缺乏療效,另外有30%是由于毒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臨床前模型(動物、2D細胞培養)預測性不夠,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傳統的臨床前模型對于人體的仿生程度差,對于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預測性低;另一方面,新型成藥范式發展迅速,治療方案復雜化,缺乏相應的臨床前模型。新藥研發亟待新的轉化工具,類器官和器官芯片由此催生,助力臨床前到臨床轉化之間巨大鴻溝的跨越,幫助藥企實現降本增效。本文將圍繞類器官與器官芯片展開介紹。
類器官
01
類器官簡介
02
細胞來源
資料來源:Nature Reviews
圖2 已報道人類器官的組織來源
來源:Nature Reviews
03
類器官培養方法
包埋法
(1)分離原代組織干細胞或收集誘導多能干細胞;
(2)將細胞或類器官碎片直接懸浮在基質膠中,并以液滴形式分配到組織培養板表面;
(3)基質膠固化后,加入針對特定類器官培養的培養基和細胞因子、小分子等。
圖3 類器官包埋法培養流程
氣液法
(1)在中間的濾膜皿中加入基質膠固化;
(2)將細胞懸浮在基質膠中加入到中間濾膜皿固化的基質膠上面;
圖4 類器官氣液法培養流程
資料來源:Bio-techne
類器官培養基本組成有影響細胞生長、增殖、分化和成熟的細胞因子、支架/細胞外基質(ECM)和培養基條件,其中,基質膠較為通用,常用的有康寧的Matrigel和Bio-techne的Cultrex BME,不同類器官所需的培養基條件和細胞因子不同,是各個類器官公司的核心技術。
04
生理模型
2009年,Hans Clevers團隊利用基質膠構成的3D體系,將小腸來源的單個Lgr5(編碼Wnt激動劑 R-spondin受體的基因)陽性成體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分化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保持腸道腺窩-絨毛狀結構的類器官,除了外觀結構的仿生外,類器官的基因表達與新鮮分離的小腸隱窩保持高度相似,該模型可以持續擴增達3個月,穩定的基因組保證了純化和生產放大等優勢,此后這種方法被用于從其它主要器官上皮組織培養各種類器官,比如胃、肺類器官等,開啟了類器官培養的時代。
圖5 腸道類器官
此后,多種類器官被成功培育,包括腦、胃、腎、肝、肺、前列腺、乳腺等類器官。
圖6 多種類器官成功開發
資料來源: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05
腫瘤類器官
06
類器官的特點
3D類器官一定程度上重現了人體器官結構和功能,但仍存在不足:
器官芯片
01
器官芯片簡介
器官芯片可以看做是在體外模擬人類器官單位功能的微型細胞培養裝置,包含細胞、組織界面、生物流體、機械力等器官微環境的關鍵要素。一般來說,器官芯片的硬件設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灌流系統、控制系統和微流控芯片。2010年,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Donald Ingber等構建了首個肺芯片模型:中間通道為具有通透性的多孔膜,用細胞外基質的分子包裹薄膜,上面鋪一層肺細胞(從肺的氣囊、肺泡中提?。?,另一面鋪人肺毛細血管細胞,上層通空氣,下層通培養基,用循環吸力使兩側真空通道收縮,模擬人體肺泡在呼吸過程中收縮的生理過程。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模擬肺部感染的時候白細胞抵御細菌入侵的過程。
資料來源:Science、Mimetas、Emulate等官網,融匯醫藥組整理
02
生理模型
自2010年肺芯片開發出來后,肝芯片、腎芯片、腸芯片、心臟芯片、腦芯片、BBB(血腦屏障)等單器官芯片和多器官芯片逐漸被開發出來,器官芯片在屏障類生理模型、多器官體系的開發中更具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靜態培養下的腎臟類器官基本上是無血管化的,在微流控芯片上培養的腎類器官可產生可灌注的血管網絡。與靜態培養相比,微流控系統培養的腎臟類器官具有更成熟的足細胞和血管結構,且對腎毒性藥物的敏感性更高。
資料來源:Nature Methods、Nature Reviews、Emulate等官網,融匯醫藥組整理
03
疾病模型
復雜疾病模型構建:如前所述,因器官芯片的研發初衷是為了模擬器官單位功能,自然也被人們想到將之用于模擬病理狀態下的器官,尤其是模擬一些發病過程比較依賴于多種細胞類型相互作用的、復雜的疾病,以期為人體體內病理過程提供一些洞見,例如:用于新冠病毒感染支氣管氣道的模型,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神經疾病模型等。
資料來源:Emulate、CN Bio、Mimetas、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官網,融匯醫藥組整理
04
器官芯片的特點
基于微流控的器官芯片表現出以下特點,具有高技術壁壘:
類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應用場景
圖 藥物研發基本流程
資料來源:融匯醫藥組整理
其中,臨床前的藥物評估方面涉及安全性、藥效和ADME評價:
3.ADME評價:器官芯片被初步用于藥物的ADME評價,比如通過肝臟-心臟多器官芯片模型來評估經肝臟代謝小分子藥物的PK/PD、及其代謝物的心臟毒性。
除此之外,腫瘤類器官也被嘗試用于藥敏檢測,指導患者精準用藥。2018年初 Science雜志發表的結直腸癌類器官臨床試驗發現,腫瘤類器官組織學和遺傳水平和腫瘤組織高度相似,21例小樣本量臨床數據顯示,腫瘤類器官藥敏檢測PPV為88%,NPV(Negative Predicitve Value,陰性預測值)為100%,更大樣本量的臨床試驗有待進一步開展。
監管機構推動類器官、器官芯片的開發與應用
CDE鼓勵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中應用類器官、器官芯片等開展研究。2021年1月,科技部發布《通知》,將類器官列入“十四五”首批重點專項。2021年11月,CDE發布《基因治療產品非臨床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和《基因修飾細胞治療產品非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明確提出在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情況下,可以使用更完善的體外試驗系統、替代性模型,例如類器官、二維/三維組織模型、微流體模型等開展研究。
資料來源:國家科技部、CDE官網
截至目前,已有多款藥物成功基于類器官/器官芯片有效性實驗數據結合藥物的長期臨床安全性數據獲得FDA批準新適應癥的臨床,同時國內多款藥物的IND申報數據包中納入類器官/器官芯片數據,類器官和器官芯片在新藥研發和申報中的作用逐漸得到監管機構的認可。
資料來源:融匯醫藥組整理
類器官和器官芯片行業商業模式探索
資料來源:融匯醫藥組整理
國外類器官/器官芯片公司競爭格局
國外類器官和器官芯片的開發及應用早于國內,且在監管機構、MNC等的推動下得以加速。在類器官方面,國外以HUB Organoids為代表,已搭建了相當規模的類器官模型庫,并通過對外技術授權推動了Epistem等類器官公司的發展,國內科途、創芯、丹望等較早入局。在器官芯片方面,國外Emulate、Mimetas、CN Bio、Hesperos等頭部器官芯片公司占主導,多家公司得到NIH贊助,并與MNC達成重磅合作,國內大橡科技、艾瑋得等積極布局。
國外類器官/器官芯片公司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融匯醫藥組整理
國內類器官/器官芯片公司競爭格局
資料來源:融匯醫藥組整理
結語
文章來自│陽光融匯資本│